一、自身经历
见的JY的几个人.
序号 来自 年龄 身高 职业 学历 车型 活动区域 家庭情况 性格评价 见面地点
A 江苏人 30岁173高某IT公司中层 本科 307 崇文门 非独子 沉稳但不乏味 宵云路鹿港
B 北京人 33岁182高 某文化传媒公司创始人 本科 PST,BMW7 机场 非独子 高调,张扬,经历过多 咖啡厅
C 福建人 32岁181高 某航空服务公司高管 大专 landrover 双井 兄妹多 内敛,内向,体贴 东环广场鼎鼎香
D 北京人 35岁176高 某银行总行高管 硕士 不开车 亚运村 非独子 稳重,木讷,缺乏风度 咖啡厅
见A之前,看过他的照片,老实说,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最终答应跟A见面的原因,1是他约了几次老找借口拒绝不好意思,2是他所在的公司跟我的公司有一定的联系,属于我们的一个分销商,心想就当认识个朋友吧.所以某天就在宵云路鹿港见了.
但见面之前有个细节让我有点不舒服,彼此聊天自然会扯到什么住哪附近,堵车,什么公司工作之类的话题,这没什么,但他具体问到我开什么车,住哪个小区,这点让人不舒服,毕竟我都没有打听你的这些隐私对不对.
见面之后,A一看就是内种传统的工科出身做IT行业,比较稳重(通过教育及从业背景来判断性格).随便聊些公司的事,堵车的事,说起把车停哪了,他又问,开什么车.我有点不悦,但也没表现,说了一句:有机会见了就会知道.
然后吃饭完告别,本来想等他走了我开车走的,但他要等我一起走,无奈,看见就看见吧,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然后开出来,也看见了他的车,1辆蓝色的307,路上他给我打了个电话,说,原来开个好车,我无奈笑笑.之后他问过什么时候一起吃饭,我以工作忙推掉了.
其实,除了外形不是我喜欢的,在交谈过程中了解的他的谈吐性格以及衣着举止,及点菜吃饭注意照顾我的感受这些细节,我认为还是可以交往的.
最终否定了他的原因也许就在于,他坚持在首次见面时,问我什么车,什么小区.这让我非常的缺乏安全感,他问这些究竟想了解我什么?开什么车住什么小区他才会愿意交往?
没必要,他的那些身外的东西,我都没有问,如果彼此有成为朋友或者进一步交往的可能,这些东西有机会肯定会知道的,何必刻意第一次或者头几次就非得知道呢?
备注:初次见面
禁忌话题:类似收入话题,工作话题,具体住址车型等.
适宜话题:社会见闻,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这是心理学对经济学的重要影响,旅游经历,兴趣爱好,教育经历,行业背景等.
大忌:别人避而不谈的话题仍旧坚持屡次问.
二、理论分析
当邂逅一位异性时,对方的容貌、风度、谈吐等外在形象和气质唤醒了你,使原来朦胧的潜意识清晰起来,与现实中对方的形象应合,于是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美感共鸣状态,产生"踏破铁鞋无觅处"、"有缘千里来相会"的惊喜.其中凭"一见"就结为美满婚姻的既有巧合,也有的是由于当事人经过长期的积累、整理,已形成了善于捕捉、挖掘、感受对方内蕴美的高级审美直觉.这种认知克服了低级直觉的缺陷而渗透了理性因素,双方在"一见"的瞬间似乎就沟通了情感交流的渠道,装修的一般管理规定-博洛尼工作室的博-焦点博客,并经过必要的深交、协调,彼此钟爱.但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凭这种所谓的"首因效应"而看错人、对错象的.
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理论解释
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近代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实验心理学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在生活节奏飞驰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证实一个留给他不美好第一印象的人.
实际运用
首因效应就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实验证明,第m印象是难以改变的.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硬件完备.这就需要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重仪表风度,m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接触和交往.其次,要注意言谈举止,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举止优雅,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三、心理学小故事:
首因效应
心理学家以同样的六种性格特征,只是以不同的顺序呈现,并分别假设属于A君和B君两人,然后让同样一群被试,评其主观感觉评定对两人的印象.
A君性格特征依次为 B君性格特征依次为
精明的 嫉妒的
勤勉的 倔强的
冲动的 善辩的
善辩的 冲动的
倔强的 勤勉的
嫉妒的 精明的
实验发现
尽管六种性格特征,两人完全相同,只是排列的先后顺序有差异,却影响了被试对其印象的评定:被试多对A君给予正面印象;对B君给予负面印象.两者均已以最前两项特征做判断的主要根据.
A君:善辩m精明的人才会善辩(正面)
B君:善辩m倔强的人才会善辩(负面)
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应聘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两个大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大学生甲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大学生乙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被试对两个大学生进行比较:谁更聪明?结果发现,多数被试认为大学生甲更聪明.而实际上甲、乙两人都答对了15道题.结果说明,被试对甲开始做对不少题和乙开始做错不少题这一瞬间印象非常深刻,正是这种印象印象了人们的评价.这就是心理学讲的首因效应.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被试者分为两组,同看一张照片.
A组:希特勒手下杀人集团盖世太保首脑之一,二战期间杀害了上千万犹太人;
B组:反纳粹地下组织的领导人之一,二战期间挽救了上千万犹太人.
据照片面部表情描述对此人印象.
实验结果
A组:面貌凶恶残忍成性的人;
B组:面容和蔼心怀仁慈的人.
实验解释:"先入为主"的原因.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