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生前为孩子们打饭的场景
杨老师为学生上课
杨老师为学生辅导功课
他,山村小学坚守36年
因积劳成疾,才60岁的杨邦云离开了他一生守护的孩子们
今天,大足县中敖镇乡村教师杨邦云,将被安葬在距离乡村小学约500米的山上。17日凌晨,60岁的杨老师因晚期肝癌,永远离开了一站就是36载的讲台。
“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我寻寻觅觅一个温暖的怀抱……”似乎从未有过高飞的梦,在中敖镇双溪中心小学峰山村小任教36年,杨老师曾多次拒绝调离。课桌坏了自己动手修理,门窗出现漏洞亲手修补不说,见孩子和老师们午餐无着落,甚至动员结发妻子义务在学校煮饭,这一煮就是20多年,直到最近几年每月才能拿到两百多块的补助。
为了这所面积仅200多平方米的乡村小学,为了100多位孩子,杨老师夫妇将一辈子的辛勤与汗水洒在了这片热土上。
临走前,妻子答应丈夫,只要自己还能动,就会坚持为村小所有师生做饭、扫地,继续夫妇俩的事业……
妻子的选择
多才多艺漂亮姑娘
爱上忠厚山村小子
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杨邦云,父母都是中敖镇峰山村农民,家里一贫如洗。读完小学后,仅念了一年初中,他便跟着家人做起了农活。小伙子瘦瘦高高,长得并不好看,但由于做事勤快,为人踏实,被当地一位喜欢做媒的阿姨看上,介绍给当时村支书的女儿唐祖红。
起初姑娘并不太看好他,没想到,接触一段时间后,唐祖红渐渐改变了对这位穷小子的看法。
“当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如果时间能倒退,我仍会选择他,”上世纪60年代,作为村上一名优秀的共青团员,又是文艺表演积极分子,年轻漂亮的唐祖红很受欢迎。大家没想到,她与默默无闻的杨邦云走到了一起。
在杨邦云24岁那年,村领导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也使唐祖红的生活受到巨大影响。在教育政策的推动下,村里急需一位小学教师,考虑到杨邦云各方面条件都满足,村领导便推荐了他。
随后,杨邦云来到如今的中敖镇双溪中心小学峰山村小任教,负责一个班的所有课程。
丈夫的坚持
怕学校孩子没饭吃
他让妻子义务煮饭
到校任教后不久,杨老师发现师生的伙食是很大一个难题。当时学校的200多个孩子大部分需要步行半小时以上才能到校,有的甚至得早上5点出发。这样一来,孩子中午在哪儿吃饭成为一道难题。七八个教师也面临相同的问题。
“咱们家近,你就到学校煮煮饭吧,不能让大家饿着肚子上课啊。”那时,已生育儿子的唐祖红要忙农活,还要照顾家里,听丈夫说这话,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做饭不但没工资,家里这摊子事儿谁来管呢?由于杨老师一再坚持,妻子唐祖红拗不过,只好抱着柴火来到学校。
夫妻俩每天必须提早一小时到校,打扫教室清洁。随后,丈夫便开始为孩子们上课,包括写字、算术、唱歌,而妻子则淘米洗菜准备当日的午餐。杨老师将自家的粮食和菜,带到学校做给老师吃。被丈夫真诚感动的唐祖红坚持煮到了现在。
从1974年到1999年,唐祖红一直义务煮饭。1999年后,她才有了每月60元补贴。两三年前,中心学校才为其争取到每月200元的工资。
一生的奉献
送走一批批小学生
小夫妻熬成老两口
从村里一条马路往狭窄的支路前行约100米,就是峰山村小学。因学生逐年减少,有部分地方用于村委会办公。左侧一间几平方米的屋子是厨房,房内一口锅上面放了几层白色蒸笼。唐祖红说那是为孩子们蒸饭的。
由于学校没有柴火,36年来,唐祖红得每天抱着干柴到校。村里没有自来水,唐祖红就挑着扁担到处找水。如果是夏秋季节,她得走上一小时山路。“每天至少6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唐祖红的纤腰细背变得有些雍肿、佝偻。杨老师忙着上课,只能趁放学后赶来帮忙。虽然1999年之后有60元补贴,但村里不少人仍劝告夫妻俩,在家喂猪、养鸡也不止那点钱。每每这时,杨老师只是笑笑,而原本不太理解的唐祖红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孩子们叫婆婆,叫到心坎儿上了。”有时,孩子们吃饭不小心将饭盒打翻,唐祖红就把自己这份拿出去。
杨老师任教时只有初一文化,虽然当时在村里是少有的知识分子,但他渐渐发现自己需要进一步学习。由于村里条件差,很少有老师愿意到学校支教。到外进修两年后,他再次折回这所被很多人遗忘、却又被很多人依靠的村小。36年来,他自己也数不清自己究竟送走了多少学生。村里好多一家几口都是杨教师的学生。
最后的归宿
500米外的山坡上
他将继续守护村小
上世纪80年代,杨老师从代课教师转为民办教师,直到1996年才成为正式教师。即便在年龄、学历上算不上优秀,但杨老师教的班,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级,他也常被评为优秀教师。
去年,杨老师退休。听力下降,不再任教的他,仍恋恋不忘自己付出毕生精力的乡村小学,时常到校为树木剪枝、花园除草,看看新一批孩子们在阳光下的笑脸。
今年4月,杨老师被查出患了肝癌。8月17日凌晨4点半,杨邦云老师辞世,享年60岁。
记者昨天上午看到,杨老师辞世后,大门前摆满了写着各单位名字的花圈,妻子看着遗像泪流满面。
杨老师土墙家门前不大的空地上,摆放着几张桌子,村民们自发前来为丧事忙碌。不断有单位代表、学生前来奔丧,大家一到便在屋前竹林里放鞭炮,然后转身哀伤地看着杨老师的黑白照片,有的沉默片刻埋头感叹,有的不住摇头。
今日,大足县中敖镇乡村教师杨邦云,将被安葬在距离乡村小学约500米的山上。在这里,他可以继续守望着这座他坚守了36年的乡村小学。
儿子:
他用行动教我做人
杨老师夫妇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幺儿子后来到新疆打工谋生,因担心在家的父母,原本也在外打工的二儿子几年前回到老家。如今,二儿子杨勤已34岁,孩子都上初中一年级,有12岁了。
父母对村小义无反顾的付出,让在城市生活过的杨勤震撼。为了支持父母一生的坚持,杨勤让妻子俞光碧有空就去帮帮忙,学校厨房也多了一个与唐祖红年轻时相似的背影。正是希望孩子能像如今这般勤劳勇敢,杨老师当年为其取了“勤”这个名。
昨天上午,身穿白色孝服的杨勤,含泪送别父亲,打心底为父母感到骄傲。“爸爸妈妈在用行动教我如何做人。”他深深明白,父母的一生不仅献给了不计其数的孩子,更在用他俩的人生教育后人。
学生:
一家人都是他教的
在中敖镇峰山村有一户人家,丈夫、妻子、孩子一家三口都是杨老师的学生。丈夫黄诚常常带着妻儿到杨老师家里坐坐,拉家常。十几年前,黄诚夫妇在峰山村小念书,后来孩子也成为杨老师的学生。
今年4月,杨老师在妻儿与黄诚一家的陪同下,检查出肝癌时,现场所有人都流泪了。“他这一生很平凡,却非常伟大。”
邻居:
他俩是村里的劳模
如今留在村里的人,大多是妇女和老人,住在附近的一位50多岁的李姓妇女,昨天赶到杨老师的灵堂桌前,望着杨老师的遗像发呆。
望了望竹林前的鞭炮碎片,李姓妇女在喇叭声中说,杨老师平日话语很少,放学后匆匆回家,除了在田地里干活,很少见其身影。妻子唐祖红稍外向一些,空闲时会和大家坐在田坝上闲聊。村里人看到更多的是他俩忙碌的身影,听到更多的是两人匆匆的关门声和急促的脚步声。“哪里还有这么好的老师嘛,完全就是劳模。”
大家评说>>
老教师生病感动书记
促当地教师医保改革
杨老师夫妇的故事在镇上、县里传开。2004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时任大足县委书记的辛世杰到村上看望杨老师,问他有何需要。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需要”。
随着年岁增长,加之农村生活艰苦,杨老师积劳成疾,身患肩周炎、肺病、肝病以及骨质增生。辛书记当天下午一回办公室便召集相关部门,商议教师医疗保险改革方案。不久,全县老师将开始享受医保新政策。这段关于杨老师促进教师医改的故事,在大足县一直流传至今。
纵深>>
关于他的故事
将在这里流传
杨老师8月17日凌晨4点半离世了,永远地离开了峰山村小的孩子们。村里所有人都相信,他的灵魂一定进入了天堂,在某个更高更美好的地方看着这所不大的小学。
采访时,妻子唐祖红曾提到,好几次,杨老师在外乘车时,都有人抢着为他买票。正在诧异时,对方笑着说道,“杨老师,我是你的学生啊!”杨老师试着在记忆中搜索,却无法道出对方的姓名。
36年来,这位埋头苦干的老师,从未细数过教过多少学生。然而,他俩默默的付出却被村里人看在眼里,四处传播开来。
还有10天,峰山村小将迎来新一批孩子,他们或许没见过杨老师的面容,但一定会听说关于他的故事。
本版文/本报记者 袁婧
记者手记>>
丈夫音容犹在
老伴伤心不已
课堂上的杨老师
课后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