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和心理学知识与班级管理
阳信二中历史组吴子胜
如何对班级就行管理和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班级管理的好坏,不仅与学生的素质水平有关联,更与班主任的管理水平有直接联系.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管理学、心理学的知识被广泛应用在班级中.下文就具体谈谈一些常用的管理学和心理学知识在班级管理中应用.
(一)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说的是一个很小的变化,如果不加以重视,在将来有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给大家说个案例:有天有位同学找到我,说她的手机在宿舍被人偷了.后来我就去询问宿舍其他成员.其他成员反映到:宿舍已经发生过很多次偷盗事件,只是由于被盗物品价值不高,所以没有反映给老师.还比如说,两个同学之间一开始只因为口角发生了一些矛盾,接着打起来,甚至引发群架.这些案例都可以说是蝴蝶效应的明显体现.他要求我们班主任对一些小问题要重视起来,不能让事态扩大化,不能让小问题不断放大,要从开始就扑灭它.
(二)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一班主任的管理要科学民主,要能带领大家走向成功.一个班主任不能盲目的去效仿别人,别人怎么管理自己也就怎么管理,这样不行,要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思想.二要选好一个好的班干部集体,这包括班委成员、课代表、宿舍长等.2006年的时候,我班一个女生宿舍的宿舍长,干事很勤快,人品也很好.但后来的工作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这个宿舍出现违纪的时候,她很少和老师沟通,甚至把违纪揽在自己身上,让工作很难深入开.大家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宿舍长带领下,这个宿舍的发展会是怎样?久而久之,这个宿舍成员之间相互包庇的事越来越多.
(三)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班主任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上,工作不要做得太累.比如一些班级日常常规、学校组织的一些体育活动,班主任大可放一放,让学生们自己去解决.而班主任则主要抓住学生做人、班风学风、学生心理波动等一些主要问题上.
(四)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我们学校的墙壁在去年暑假重新粉刷了一下,十分干净洁白,然现在有些地方已被涂鸦十分不好看.一开始大家看到白色的墙壁都不忍心去破坏它,然而有一天看到墙上贴了一张纸,写了几个字,不久墙上的纸多了,字也多了.有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在教室看到地上有两张塑料袋,就在过道处.很多同学从旁经过不但没有去检的,反而又增加了一个纸屑.这个现象要求我们班主任平时多教育,要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要对好的环境加以保护,爱护公物,勿踏草坪等.
(五)责任分散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比如在下雪后清扫校园积雪,50个人的班级一起清扫,有可能要花上30分钟,若将50人分成5个组分别负责5个区域,有可能只要花上15分钟.这个效应告诉我们班主任在平时班级管理中要明确责任,要责任到人,这样才能避免责任分散导致的懒散.
(六)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为什么这些随机抽取的学生后来普遍进步了呢?一是他们在老师的期待中认为自己真的具有"优异发展可能",自然就会加倍努力;二是老师也认为他们蕴藏的潜能不同一般,对他们也会另眼相看,有意无意地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照顾他们.这样,这些学生在自己内在的动力和老师的外力作用下,学习成绩普遍提高,这就是期待效应的神奇之处.09年我们班一个学生叫李宁,学习成绩不理想,平时在班级是30来名,高考落榜了.后来选择了复读,在复读学校,老师给予了很高的期望,甚至寒假早上打电话去他家喊他起床,现在他的名次能进入十几名.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班主任不能对优秀生就是表扬和鼓励,而对所谓的问题生就批评、讽刺、挖苦.我们能够给优秀生获得优秀的期待,为什么不能用我们博大的胸怀去一视同仁地对待后进学生呢?
(七)木桶理论
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一个班级总是有学习成绩好的,也总有学习成绩不如人意的.然而一个班级的好坏,不是取决于那些"长木板",而是取决于那些"短木板",如果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能把边缘生转化成优秀生,把后进生转化成边缘生,把问题生转化成"好学生",那不想让这个班级好都难!这要求我们班主任对那些"短木板"多观察,看到他们的长处与短处,扬其长避其短,把他们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八)踢猫效应
在心理学上,"踢猫效应"是这样说的: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一切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事出突然,有一次,他看报看得太入迷,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老董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时,为了转移别人的注意,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走出老董办公室,将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并对他挑剔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接线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当发现学生犯错时,不要情绪失控,要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要认真分析学生为什么会犯错,我怎么去教育,批评他时他会怎样,我的处理方法有没有效果.这样做可以避免情绪失控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班主任老师要时时提醒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情绪.遇到的挫折和烦心事时,保持愉快积极的心情至关重要.凡事要往好的方面去想,找出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看到积极的一面.与其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去咀嚼烦恼,不如我们用更多时间去创造快乐.
(八)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b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的很好,就准备捐款,他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在讲,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使人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学上称为"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案例.当一个孩子犯错时,班主任对其教育,当他第二次犯错、第三次、第四次犯错时,班主任若还对他进行同样的重复教育,有可能起不到教育的效果,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于是就有可能会有第五次第六次的犯错.所以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班主任每次教育应转换角度,不能重复进行教育.同样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尽量避免不断的重复一件事,比如说班级前天量化扣分了,你就在班级强调纪律的重要性,而今天又扣分了,你又不厌其烦的重复强调,这样做只会使遵守纪律的学生厌烦,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九)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衣服脱掉.于是北风便大施淫威,猛掀路上行人的衣服,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则不同,它轻轻地吹,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暖身上,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我们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上,经常会遇到"北风效应",你越是严厉,甚至惩罚,反而使学生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在班级管理中,遇到学生犯错时,少点北风效应,多点南风效应,在进行批评的时候再与其说理与其谈心,达到既批评教育了他,又让他感激你.千万不要出现你认为批评教育他时为了他好,他却体会不出来,反而记恨与你.
(十)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拍广告请明星就是利用了光环效应.所以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要积极利用光环效应,努力培养尖子生,优秀生,以此激励其他学生.同时也要注意在看待学生上防止以偏概全.比如以前我们班有个体育特长生,体育相当棒,于是就让他担当体育委员,想让他带动我们班的体育成绩,然而实践发现他虽有体育特长,但却不善于交际和管理,无法胜任这个职务.以前班级也有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但他担任纪律委员,却管理的有声有色.
(十一)"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这一现象在班级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要求我们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多贴正面标签,少贴负面标签.所以很多教育局都下发了教师忌语,比如"你怎么这么笨"等.对那些常违纪的学生一定要认真对待,但千万不能对其贴上"坏蛋"之类的标签.
(十二)近因效应
心理实验表明: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最后一句话决定了整句话的调子.例如:向考生说:"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基础不好."或者说:"虽然基础不好,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只是语句排列的顺序不同,但给人的印象是全然不同的,前者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则相反.因此我们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注意语句的选择、先后顺序,尽可能使它产生一个良好的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告诉我们:怒责之后莫忘安慰.例如,批评之后说:"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苦心."用这种话作结束语,学生就会有勉励之感,认为这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了一点,但都是要我好.相反,如果用"值了没有""如果再犯,我决不饶你",等穷凶极恶、命令式的结束语,只能给学生留卞一个可恶的印象.
诚然,还有很多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可以运用到班级管理,比如角色效应、首因效应、禁果效应、从众效应、空白效应等等,在这里不再一一讲述,希望班级管理者多研究多学习,以便更好管理班级,使班级管理更加科学化.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