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德国幼儿早期教育学家威特说:“对孩子的教育开始的那么早也不会过头。”例如: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 、方位 、知觉的最佳年龄~~~~
在我们的家长中似乎有这样的误区:一旦离开了幼儿园的教材、教的儿歌、数数和各种活动内容以外,家长在家庭里就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而健康又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即我们常说的情商(EQ),包括一个人的个性、性格、感情、习惯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家庭教育来不断培养和加强的。如果孩子在幼儿阶段没有机会或很少有机会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缺乏基本的与父母说话的方式、手势、表情和交往方式的培养,那么他将无法正确地观察、了解和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更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与人交往时就会信心不足,能力不强。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 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品德发发展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有理想,有积极的人生观;对国 家、对人民、对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上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作风正派,为人正直,是非分明,胸怀坦荡,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等等。学龄前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由于幼儿好奇、好模仿、好问、求知欲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此时家长 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即家长 的外在动作都是幼儿学习的样子。人们常说:看,这孩子走路和他父母一个样,可见家长的行为举止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孙敬修老前辈曾对家长们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像机,脑子是录音机,你们的一言一行都 刻在他们的心上,要做好榜样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家长举止言谈文雅大方,子女也会如此,家长举止言谈粗俗不堪,必然会对子女有不良的影响,在某幼儿园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小男孩很喜欢搂抱小女孩,并亲他们的,教师在纠正其行为时,小男孩不解地望教师说:“我爸爸也是这们亲妈妈的。”从小男孩行为可以看出,父母的行为不分场合,当着孩子的面过分亲近,结果被孩子模仿效法。再如家长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卫生,吃完瓜果将果皮放进卫生箱中,孩子也会养成这种维护社会公共卫生的习惯。而有些大人不拘小节,随地吐痰乱抛脏物,孩子也如此.
家庭教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是社会的细胞。我们希望这个细胞是健康的,但是当这个社会有重病的时候,健康的细胞会非常难受。我一直认为中国的现状不管是从教育角度还是其他角度看都是一个有病的躯体。有病躯体并不是说这病治不好,但是病是存在的,我们只有知道病根在什么地方,才能做出对重要未来发展进一步稳定、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家长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因为中国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尽管现在社会乱象很多,但是我们有充分的信心认为中国社会一定会走上“公平的、平等的、信息透明的时代”。不管谁都挡不住这条路。当这些东西出现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原来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一轮是必须经过的,像我们的人生必须经过一个混乱期才能达到一个清醒的生命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说四十而不惑。
不管社会如何变迁,很多本质的东西是不会变的。我始终认为善良永远比不善良好。聪明是先天的,但是善良和勤奋是可以后天习得的。家长教孩子的时候应该教给他们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教他们鼠目寸光有便宜就占、不诚信地获取资源,还是教他们真正有用的一辈子的价值观?作为家长,教育孩子请往后再看十年、二十年,这个社会希望什么样的人成为社会主宰?
我们总是把各种教育融入一日生活中,我们希望幼儿的每一天都有收获,而在这其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独立的,在一天当中,幼儿和同伴的相处,角色的选择,问题的解决,这其中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教学活动中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正确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幼儿有不良情绪时,他们一般不愿意正面对他人表露出来,但大多数孩子会以比较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自言自语或者对着其他一些事物发泄。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一定要对幼儿理解、了解,要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帮助他们将情绪发泄出来。大部分幼儿是喜欢和老师分享心情,可是还是有一部分幼儿不愿意这样做,当然他们很愿意和同伴分享,所以我们开展“悄悄话”活动,孩子们把自己的心情去和同伴,老师,家长去分享。可以说出来,可以画出来,可以制做表情卡表示出来,可以写信,打电话。多种形式让孩子们把所想的表达的出来,使其情绪得到宣泄,这其间对幼儿的自我认识,情感的表达,与人的交往有很好的发展实现。
作为家长,我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氛围,所谓氛围,就是指人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它是在某一种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所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家庭氛围也就是在环境中家 庭成员产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它包括:生活环境、生活作风、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等。良好的 家庭氛围。可使儿童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等;不良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胆怯、多疑自私、嫉妒、孤独、懒惰、放任、不懂礼貌、言语粗俗,因为儿童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 家长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家庭氛围的好坏是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水平的重要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