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全国知名的发展心理学博士,在多年研究人类心理思维模式时,发表了长达几十万字的论文.那里面先从人类的行为模式开始,反观形成种种行为模式的神经元,再上溯分析主宰这些神经元的大脑中枢,再研究中枢神经的结构hh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他近乎运用了所有的统计数据、分析类型,但在一个问题上,他卡壳了!那就是:它们凭什么这么运作?它们的驱动器又是什么?
几十万字的学术权威论著,佛陀却只用了四个字就讲完了mm相由心生.这里的心,不是心脏,是心性.那么它又在哪里呢?如果用物质的概念分析,用固有的思维模式推理,是根本找不到答案的.这也就是那位博士卡壳的本质原因.
而佛陀只是告诉我们:性在作用.
这个"作用",哪里看得见,摸得着.但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佛教阐述的修心,就是修正作为.它对心理治疗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高到放下一切相,将心态磨得与宇宙和自然无二无别.即"和光同尘"的境界.
那么人类何以在物质文明极其落后的古代就通晓当今科学领域都无法涉及的高度?
这就是主体的区别:佛教讲万法唯心造.强调人心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它让人们放下我执,即:将固有的执着、理念、观念、原则等维持我们在社会上生存产物统统放下,包括心理学的条条框框.它只是让那个自性流动,像水一样如其所是,无论是佛陀,还是其他祖师大德,都在反复阐述不得不说的这个角度.在《坛经》里,六祖慧能开口便是"菩提自性本来清静",诣为:你不清静,缘于不见自性!
心理学所要求的载体是文字,必须通过理论依据方可阐述某一种病症或状态.它需要大量数据、大量条目mm大量信息,来证明某一理论的相对正确性.但它受时空的限制,时代变了,环境就会变,人心自然会变.比如解放初期,我们的离婚率仅为2%,而35年后,离婚率骤然升至12.96%,这就是时代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也是心理学研究的范围.而佛教却不把重点放在时空上,不仅如此,它还滑天下之大稽地在《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它说离婚率是梦幻泡影,这些数字如露亦如电.它是在说,一切有为法都是空.而空是实有的,但本质还是空,就如同空气,你说它有,它看不见,你说它没有,谁又敢无视它的存在?!而佛本身的意义,一者在于彻悟,二在于无我.连这个我都空掉了,还谈什么感知时空?其实,它还是在说,这些只不过都是能量流,流到这里,就显示为这种形态,对这种形态品头论足,或是执着于此,又有什么意义呢?就像水流到某一处,有礁石险滩,它就是要绕过去,再流向远方,又何苦对将注意力集中到险滩,非道出个理由来呢?它实际是在让人们认同一切状态,因为你认同或不认同,到头来还得认同,因为险滩就是险滩,它可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它就存在于那里.如果你太在意它,一来消耗太多的精力放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二来根本不关你的事.如果你非要管不可,那么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