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缘何染上仇贫情结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作者:海蓝春心理工作室 浏览: 发布时间:10/11/30


我们居住的城市正日益显示出"两面性":一方面,高楼大厦一座座拔地而起,广场、绿地、宽阔的马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破旧的居民区、低矮的商铺、靠马路营生的人们,成为拆除、整顿、驱逐的对象.在这种双向运动中,城市以"日新月异"之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现代化"景象.

伴随着"现代化"、"亮化"、"美化"、"环境创新"、"生活质量"这些强势话语的,是大众媒体上的欢欣鼓舞,白领一族的奔走相告.除了电视画面上偶尔出现的惊鸿一瞥,很少有人关注到那些失去了原有居地和谋生手段的人们,他们的处境、命运和感受(复旦大学新生丁玮的父亲因早点摊被取消,筹不到儿子的学费而 "引咎"自杀,即是最近发生的突出一例)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弥漫在城市主流人群中的有两种态度,一是坦然,认为这是城市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一是欣喜,认为这样更有"城市味"了,更"清静"了,有利于"招商引资",吸引游人.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在这种种坦然和欣喜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一种越来越强烈的"仇贫情结"--对身边贫穷的人和物的烦恼、厌恶甚至仇视.长期处于贫困中的中国社会曾有过根深蒂固的"仇富情结"--所谓"人无横财不富"、"为富不仁"、"无商不奸",现在,这种心理正在走向它的反面.

撇开为政者谋求政绩的需要不说,民间染上这种心态(进而为政府的"除旧布新"运动提供合法性土壤),大致有以下两种原因:

一种是对"现代化"、"城市化"的简单崇拜."穷怕了",急于改变这种状态,所以"发展主义"、"现代化"成为覆盖一切的意识形态,进而以为高楼、广场、绿地、大马路就是"现代化"的标志,就是"与国际接轨",向大都市靠拢.我们不否认,这类想法多少包含着积极的因素,它指望着城市整体的发展和"现代化"自动地连带改善穷人的生活.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另一种原因是维护自己的"视觉"特权.对某些衣食无忧的"体面人士"来说,开小店、踩三轮、住破屋这些穷人的生活图景,妨碍了自己的出行方便不说,光是看着就不顺眼、不舒畅--这绝对不是猜测,许多小商铺被一股脑拆除、擦鞋女之类被四处驱逐,唯一的"罪名"就是"有碍观瞻".就像花园洋房周围不能容忍贫民窟的存在一样,这些贫穷落后的景象扰乱了有闲者的清梦,败坏了他对生活的美妙感受,如果让"老外"和外地人瞧见,更是"丢了面子".所以"必欲除之而后快",不得已也要藏着、掖着,或者将之从繁华地段赶走.总之,"眼不见心不烦".

不可回避的是,这种心态中还掺杂着日益强烈的对下层人士的不信任.小商小贩多短斤少两、以次充好,穷人中偷盗、吸毒、欺诈等恶习的比例更高,穷人对社会贡献小,依赖性强,借贷信用差......流行的说法是,"无恒产者无恒心".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与"仇富情结"一样,"仇贫情结"也是可怕的,甚至更加残忍--只为自己的"视觉舒畅"而不顾他人死活.它泯灭了社会的道德关怀,扩大贫富之间的物质与心理鸿沟.一个族群分裂、缺乏同情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要消除这种"仇贫情结",有必要破除简单的"发展主义"和"现代化"迷信,真诚地、负责任地考虑下层人士的利益得失和生存处境,合理地分担发展的代价.城市的发展并不会"自动"地消除贫穷,相反,它有可能增加了下层百姓的生活成本和生存风险,最表面的情况就是,租房子更贵了,生意更难做了.

要消除这种"仇贫情结",还有必要在强调竞争和效率的同时,张扬人道主义的价值尊严,真切地认识到"穷人的日子不可过,富人也好不到哪里去"的道理.穷人不会因旧房的拆除而不存在,更不会因为富人的"眼不见"而让富人"心不烦".如果城市的发展不能兼顾大多数人(特别是中下层人士)的福祉,那么,它的意义是值得怀疑的.

对引领社会思潮的城市管理者来说,在制定城市的发展规划时,有必要更多地考虑到中下层人士的生活、生存需要,不能脱离实际地高标准、快速度,发展目标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同步,"给小民以活路".同时,也有必要跳出以高楼大厦为代表的单一化的城市发展取向,认识到"鸡犬之声相闻"的街坊生活的独特价值,维护城市生态的多样性,给小民以文化空间和 "话语权".


                               ========================================================

情绪也能由行为来决定




 詹姆士——兰格情绪学说是有关情绪的生理机制方面的第一个学说.在心理学上很有名气.詹姆士是美国人,兰格是丹麦人,他们俩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同一种关于情绪的生理机制的观点.由于这个"不约而同",这一学说以两人的名字命名.
    我们一般认为人是先害怕后逃跑,詹姆士认为是先跑后怕;一般人认为是先怒后斗,詹姆士则认为是先斗后怒.他认为情绪的主观体验(即主观上觉得的那种心理状态)只是情绪的生理变化的原因,而情绪的生理变化才是情绪的心理状态的原因.詹姆士认为,通常的说法正是把这个因果关系弄颠倒了,这就是这个学说的要点所在.詹姆士认为,在情绪这件事上,心理变化不是身体变化的原因.怕是什么?怕是心理活动;跑是什么?跑是身体活动.心理活动不是身体活动的原因.


    兰格是医生,他的情绪理论与詹姆士的说法基本一致,不过兰格特别强调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如心跳等,而詹姆士所说的生理变化则是全部内脏的变化再加上肌肉的收缩,比如:眼睛看见老虎,耳闻虎吼,于是,老虎的形象和声音通过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这两种感觉器官传到大脑皮层,使我们产生了对于老虎的认识,即知道这是老虎,又联想到老虎是野兽、很厉害、可能会吃人等(詹姆士认为这时候人还没有情绪,只是认识),于是,由大脑皮层的外导神经通路引起肌肉的收缩(一般人见到老虎就逃跑或上树,这些都是肌肉收缩);另外,还出现心跳和呼吸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唾液分泌减少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内导神经通路传回大脑皮层,使人产生一种主观的体验,这就是情绪.
    詹姆士——兰格情绪学说启发我们,很多时候并非是消极的情绪造成了我们的生活不幸,而是我们采取的消极行为引发了消极的情绪.


    所以,许多长期情绪消极低落的人,是因为害怕现实的挫折、失败而躲入自我保护、消极无为的生活状态中,而后又会以情绪不佳来开脱自己、解释自己,作为逃避现实压力的一种防御手段.

    要想化解生活中的困难,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最需要的是积极的行动,在行动中积累不怕的实力.在行动的刚开始,我们肯定还会存在着多种多样,或多或少怕的恐惧心理和消极情绪,但没关系,只要坚持做下去,不因"怕"而退却,不过分害怕这种"怕",我们就会变"很怕"为"不太怕",最后变为"很不怕".请再次回顾詹姆士的名言:"人不是因为害怕而逃跑,而因为逃跑而害怕,人不是因为伤心而掉泪,而是因为掉泪而伤心".在此允许我用更通俗地方式把它讲出:虽然我们害怕但我们不逃跑,于是最终我们也不害怕了.
    记住,问题不是停止的信号,它们是积极行动的向导.
                      

                            ========================================================








 如何消除紧张情绪


    紧张情绪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种现象,是一种因某种压力所引起的高度调动人体内部潜力以对付压力出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激变化.适度的紧张有助于人们激发内在潜力,但过度紧张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精神紧张一般分为弱的、适度的和加强的三种.人们需要适度的精神紧张,因为这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但是过度的精神紧张,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过度精神紧张容易造成情绪消沉、悲观、自我封闭.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发展下去就会导致一系列心理疾病的发生,严重的可导致性格变态,少数人还会自杀.过度精神紧张给人身心健康带来的威胁是明显的、严重的,那么应怎样做才能解除人的过度精神紧张而达到心理平衡呢?
    1、提出合理期望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每个人都应对自我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据此提出适合自己的合理期望,不要事事想成功,也不要每一事都要求完美.你的一生可能不很伟大,但却要活得有价值.各行各业的能手之所以能成功,就因为他们认识到了自我的优势,根据优势提出合理期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2、提出合理期望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每个人都应对自我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据此提出适合自己的合理期望,不要事事想成功,也不要每一事都要求完美.你的一生可能不很伟大,但却要活得有价值.各行各业的能手之所以能成功,就因为他们认识到了自我的优势,根据优势提出合理期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3、富有幽默感
    我们每个人都应活得轻松些,尤其当自己身处逆境时,要学会超脱,所谓"来日方长",要看到生活好的一面,让自己无忧无虑,自得轻松.
    4、养成宽容的习惯
    只有心胸似海的人,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特别是在挫折面前表现出大度.不应一遇挫折就自怨自艾,或在别人身上泄愤,要学会宽容,这样,你会生活得比以前更轻松、愉快.礼貌待人,如果你对别人施之以礼,别人便会对你以礼相待,也就说"将心比心",这样有助于缓解精神的紧张.有时,一声"谢谢"、一个微笑或一次过路礼让,都能使你感到受欢迎.记住,别人对待你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的自我形象.
    5、相信自己
    这里所说的自信不是狂妄自大,也不是自以为是,而是要学会自我控制.有段话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不靠自己,我又靠谁呢?如果我只想着自己,我又算什么人呢?如果我现在不想,又待何时?"如果只指望他人把事情办好,或等待他人把事办好,就只能使你处于被动地位,你也可能成为环境的牺牲品.因此,办任何事情,首先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不要将希望寄托于别人,否则将坐失良机,产生懊丧心理,加重精神紧张.
    6、当机立断
    死守着一个毫无希望的目标,不论对你自己,还是对你周围的人,都会增加心理压力和精神紧张.一个精明人一旦打算完成某项任务时,就应马上做出决断并付诸行动,当他发现自己做的决定是错误的,就应立即另谋他途.优柔寡断,只会加剧精神负担.
    7、学会处世
    我们都是同样的人,别人碰上的事情你有一天也可能会碰上.生活的道路总不会是太平坦的,与周围的人建立友谊,可以增加来自外界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减轻精神紧张.不要害怕扩大你的社会影响,这样有助于你寻找应付紧急事件的新渠道.
    8、加强交往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帮助你事业成功,使自己减少挫折.我们不需要那种只会教训人"给我听着,你该怎样做"的朋友,我们所需的是鼓励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以及能够支持我们走向成功之路的那种朋友.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是改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

 你为何浮躁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有多少本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因浮躁而湮没于滚滚红尘中,变得平庸而肤浅.走出浮躁,才能真正地体会到人生的平淡犹如品尝一杯淡淡的茶水,他们的生活会因此而变得充实.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心理.浮躁在情绪上主要表现为心神不宁、不安分、见异思迁、焦躁、急功近利等;在行动上往往以情绪代替理智,在行动之前缺乏思考,总想投机取巧,盲动而冒险.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当前违纪犯罪事件增多的一个主观原因.


    关于浮躁心理产生的原因,心理学家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从社会方面来看,主要是因为社会变革对原有结构、制度的冲击太大.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原有体制正在解体或成为改革的对象,而新的相应制度又尚未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就很难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测,很难把握自己的未来.同时,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利益与结构的大调整,有可能使一部分原来在社会中处于优势的人"每况愈下",而原来在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人反而境况渐佳.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即使是百万大款也不能保证他永远挥洒自如.那些处于社会中游状态的人更是患得患失、战战兢兢,在上流与下游两个端点间做文章,于是,心神不宁、焦躁不安、迫不及待,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社会心态.从个人方面来看,个人之问的攀比是产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通过攀比,个人往往会对社会生存环境有不适应感,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也会日渐不满意,于是过火的欲望油然而生,再加上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等社会心态的驱使,许多人就变得只剩一个目标:为金钱而奋斗!但真要奋斗又缺乏恒心与务实精神,缺乏对自己的智力与发展能力的准确定位,因而他们就显得异常脆弱、敏感、冒险,稍有"诱惑"就会盲从.

    浮躁这种病态心理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不但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而且对组织、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都极为有害,因此必须加以克服、纠正.
 




===================================================================================

 
贪婪之心害人害己

欲如火,不止则燎原:贪如水,不遏则滔天.这样的悲剧人们见得太多了!之所以如此,道理是明摆着的:得陇望蜀是贪欲的本性.
    "贪"的本义指爱财,"婪"的本义指爱食,"贪婪"指贪得无厌,意即对与自己的力量不相称的某一过分的欲求.它是一种病态心理,与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反而是愈满足,胃口就越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之求利,情理之常,但什么都想要,而且想无本万利,无视等价交换,鲸吞社会与他人财产,就是有害和有罪了.古人用"贪冒"、"贪鄙"、"贪墨"来形容那些贪图钱财、欲望过分的行为,认为是"不洁"、"不干净"、"不知足"的.老百姓用"贪官污吏"、"硕鼠"、"蛀虫"来讽刺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可见贪婪是不得人心的.
    贪婪心理的形成往往有以下原因:
    1.客观原因:
    (1)社会病态文化的消极影响."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反映了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它宣扬的不是勤劳致富而是谋取不义之财.
    (2)社会舆论的误导.改革开放初期,舆论媒介详尽地报道万元户的收入与成果,却没有报道万元户是如何通过艰辛的劳动致富,以致激发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致富攀比心理.
    (3)社会控制不严.目前在一些地区最先致富的人,不乏靠不法手段的,客观地刺激了附近地区人们的贪婪之心.
    2.主观原因:
    (1)错误的价值观念.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拥有.
    (2)行为的强化作用.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每一次侥幸过关对他都是一种强化,不断刺激着那颗贪婪的心.
    (3)补偿心理.有些人原来家境贫寒,或者生活中有段坎坷的经历,便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向社会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的不足.

                                 

====================================================================================


  什么是压力


    小小的巧克力曲奇饼会带来什么压力呢?如果你每天吃两块,作为正常饮食的组成部分,那就没有压力.如果你一个月不吃甜食,然后吃了一整条双层的巧克力软糖,那就有问题了.你的身体适应不了这么多糖分,这就产生了压力.虽然没有变卖汽车或移居西伯利亚那么严重,但还是有压力.

    根据"纽约州居民压力协会"的调查报告,43%的成年人遭受着压力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向基础保健医师咨询的人群中,75%~90%的问题都是因为与压力相关的疾病而引发的失调.

    同样,任何反常事情的发生都会对身体造成压力.有些压力的感觉不错,甚至非常好.没有丝毫压力的生活必将无聊至极.事实上,压力并非坏事,但也并非总是好事.如果压力发生得过于频繁或者持续时间太长,就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

    然而,压力并非都是反常的事物.压力也能隐藏在你的生活深处.如果你无法忍受中层管理的工作,却又害怕自己创业,也不敢放弃定期的薪水收入,因此,不得不每天上班;如果你与家人的沟通出现严重的问题,或者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遇到这些情况,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也许一切都很正常,可你就是不开心.即使你适应了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比如水槽中的脏盘子、对你袖手旁观的家人、每天12小时的办公室工作,你仍然会感到压力.你甚至可能在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感到巨大的压力.也许别人对你很好,你却疑心重重;也许你对过于干净的屋子反而觉得不舒服;你太习惯于困难,反而不知道如何调整.总而言之,压力是一种奇怪而且高度个人化的现象.

    除非生活在没有电视机的山洞里(其实这不失为消除生活压力的好方法),否则,你肯定能从媒体、工作休息室、报纸、杂志等处听到或看到有关压力的报道.大多数人对普遍意义上的压力和自己的个人压力都有一个预想的观念.那么,压力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不适
    .疼痛
    .担心
    .焦虑
    .兴奋
    .害怕
    .不确定
    这些情绪使人感到有压力,同时这也是由压力造成的.那么,压力本身是什么呢?压力的涵义如此宽泛,又有如此多种的压力以如此多的方式影响如此多的人,以至于压力已经无法定义.一个人的压力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愉悦.那么,压力到底是什么呢?
    压力有很多形式,有些明显,有些剧烈,有些是阶段性的,有些则持续不断.
     

心理医生教你如何让缓解压力


    压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许多人都曾为压力所困扰,那么日常生活中该如何缓解压力呢?让心理保健医生来教你怎么做吧.

    1、首先要设定现实的目标:对自己和别人的期望值要实际一些,使之切实可行,避免因实现困难或无法实现而紧张焦虑.
    2、将压力写出来:心中压力时,不防将这些压力按大小顺序地写出来,此时你就会发现,只要各个击破,其实压力很容易缓解.
    3、当要做的事情很多事,可以进行统筹安排:事情往往分为必须做、应该做和想做的.如果必须做的事没做,就会增加内心的紧张或压力.所以,您只要先把必须做的事完成,就会减轻压力.
    4、适时放松:每个人在工作之后都需要放松,如听音乐、洗澡、看喜剧片、外出旅游和保证充足的睡眠等.
    5、想像:想像可以帮助缓解紧绷的神经.如想象自己在蓝天白云下,自己坐在平坦的草地上,心中充满安详、宁静、平和的感受,这样可在短时间内缓解紧张,恢复精力.
    6、闻香气:香气能抑制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细胞,对舒缓神经紧张和心理压力有明显的效果.
    7、压力大时想哭就哭:哭能缓解压力,让情感抒发出来要比深埋在心里有益得多.
    8、求助:当自己需要别人倾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帮助时,尽管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