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系列评论之三十九 秋雨兆山同学,不懂心理学不

作者:海蓝春心理工作室 浏览: 发布时间:10/11/13
汶川地震系列评论之三十九
秋雨兆山同学,不懂心理学不要紧
童大焕
汶川大地震过后,迄今最轰动中华的两个文人非余秋雨、王兆山莫属,现在和将来的历史恐怕都会称"南秋雨,北兆山".二人一南一北,不约而同劝慰灾民,其特别的言辞耸动中华,成为一时人们瞩目的对象.南秋雨原本有名,因此而更加有名;北兆山虽官居山东作协副主席,但此前至少在全国无名,但此回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不定还能名垂青史.
6月5日,著名作家余秋雨在自己的博客上"含泪"劝告"捧着遇难子女的照片请愿,要求通过法律诉讼来惩处一些造成房屋倒塌的学校领导和承包商"的灾民,不要给"很长时间找不到反华借口的媒体又开始进行反华宣传"的借口.6月6日,山东《齐鲁晚报》 "青未了"副刊发表王兆山的"词二首",其中有首《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作者比余秋雨"想家长之所想"更进一步,想死人之所想,替废墟下的亡灵表达心声,全诗曰:一位废墟中的地震遇难者,冥冥之中感知了地震之后地面上发生的一切,遂发出如是感慨mm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不料,两人一说话,舆论皆惊呼.效果适得其反.于是有八喜先生给二人上课,说他们不懂心理学,盖因二者的劝告方式如出一辙,余秋雨的劝慰方式是:你们的子女得到了隆重的纪念(这种礼遇不是谁都能得到的);他们会成为菩萨(在那边有好归宿);王兆山则说:得到这样的关爱,死了也知足啊!
但我觉得,不懂心理学也没关系,毕竟全世界大多数人还是不懂心理学的.全中国十三亿人大多数也不懂心理学,但很少有人发出的劝慰能够如此轰动,并非仅仅是因为秋雨兆山格外有名,至少兆山同学原本就不那么有名.二人之所以能够一语惊四方,乃是因为其言太"异于常人",超出了很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我估摸着秋雨兆山二位大人,也都至少有五十以上的年纪了吧,早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这个时候要让他们恶补心理学知识,可能勉为其难,接受新事物能力有限;再说,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二大人都是"术业有专攻"之人,这把年纪还读心理学,岂不分心,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术业"上为国家做贡献.因此,补上心理学的课我看就免了吧.秋雨兆山同学,不懂心理学也不要紧,要紧的是讲点常识、常情、常理,让自己"做回常人",不要变成"异人",更不要变成"非人".待要说话时,"设身处地"为你"劝慰"、说话的对象想一想.人之去世,家人悲伤、悲痛皆人之常情,若因人祸原因,则愤怒也在所难免.此时,"设身处地"也就是"感同身受".否则,遇到有人离世,人家正悲伤得紧,你说一句"人总是要死的",虽为千真万确的真理,人家也免不了要拿屎盆子扣你;你若再来一句"你也该知足了,像我等这样的大人物都为你倾注注意力"之类的安慰话,人家不拿扫帚把你赶出家门才怪.即便人家涵养高深一些,说你把废墟描绘得那么美好,又是做鬼也幸福,又是成仙成菩萨,要不要你自己先进去试试看呢?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文字常常是很无力的."文以载道",一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最高境界,若这点做不到,"文以载情"应该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落到"文过饰非"的不堪境地,否则,文字将不仅是弄脏稿纸,而且有可能弄脏灵魂;作家、"文人"则不仅不让人尊重,甚至有可能成为骂人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