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心理学(连载一)

作者:海蓝春心理工作室 浏览: 发布时间:10/11/11

有朋友建议我写一本有关禅与心理学的著作.在此,先不谈本书的创意,就禅与心理学两个宏大的概念而言,的确存在着一些必然联系.但心理学家胡柏德曾经一度触摸到二者之间的区别,他一方面强调通过回溯幼时往事的画面,以及感受其中和语言表述(如泣如诉)可以在短期内(最短25个小时)可治愈神经官能症,另一方面又说,意识如果抽离身体,可以摆脱不良思维.
严格上说,前者即心理学(以精神分析为主),后者即入禅(禅定).只不过他对于禅定的理论,没有系统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而理论依据,其实就是禅.佛陀的确没有经过精神分析等疗程,后来的高僧大德也少有通过回溯幼时经历而成就者,但他们都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得道者,不仅没有任何心理问题,而且已经超越了心理治疗本身,既解脱了烦恼,也超越了生死.因此,佛又被称为"大医王".
如此,我们就不得不将目光转向这几千年来影响着东方文化的禅,它究竟是怎样一种境界,可以不经严谨的科学治疗,竟能让人断除一切烦恼?这几乎是一种传奇的说法,甚至难以想象.
可事实证明,这种境界的确存在,因为,检验一门学科,一种理论或一种文化,有两项证据:一是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力,二是它生存的时间(生命力).这两者互为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它对人类文明没有益处,自然也不会被一代代推崇,保护,维持,发展.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老庄哲学.
前面说过,胡柏德已经将心理治疗和佛教的区别通过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初步阐述,但他不知道那就是禅定,所以他没有实质性地触摸东方传统文化,也就自然没有深入进行下去.况且,他的学说曾被一度认为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可怕的宗教.因为人们不理解,意识如何能够抽离身体而独立存在.这在显意识范围内,实在是太离奇的说法.但这一学说又不得不令人们好奇与尝试,于是,在西方社会曾一度盛行灵修.并有一部分激进的心理学家试图与东方文化对接,然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太大,就像功夫一样,无论外国人如何下功夫潜心修炼,也极难入髓.
因为文化里有一个内涵,就是思维方式,及它的载体mm文字.中国文字里有会义,这在西方人看来,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的,这就为中国人打开了大脑中的另一部分脑区,这部分区域疏通了人类与自然界的相通,而它的成果,就是智慧!
从《圣经》的内容写作方式看,西方人较为直观,陈述多于阐述,直白多于含蓄,纪实多于寓言.它的确是一部全世界最伟大的经典.而老子彻悟后,根本不想流于文字,包括说话和写作,更谈不上直白与纪实,那部千古一部的《道德经》,也是不得不为之的产物.佛陀也有类似的经历,他成道后,一度不想开口传法,也不想著书立说.就算其传法49年,留下了众多经论,但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将这些经,这些法(也都是相的一部分)统统散尽.他们都悟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境界,因此认为"一切都不可说,不可思,不可议",这与《圣经》的积极态度正好相反.而这,就是东方思维含蓄的本质,内向的由来,因此显得东方文化博大精深,深不可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