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的孩子们,究竟该微笑,还是哭泣

作者:海蓝春心理工作室 浏览: 发布时间:10/12/25
离开汶川大地震,已经一年的时间,但是这场悲剧似乎像是驻长在了我们的心里,挥之不去的,让我们惦念着那里的人们,特别是那里的孩子们.
在得知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便有无数的救助队伍前往灾区进行支援,其中不乏救助心灵的心理工作者们.是啊,在这样残酷的天灾面前,更加疼痛的,不是那些长眠在黄土之下的生灵,而是那些需要继续生活而又无法抹去这段记忆的人们,面对这样的应激,相比身体上的伤残,他们更需要心灵上的抚慰.
然而,当我们的心理医生到达灾区,却带去了完全不同的讯息.有些医生,告诉我们的孩子们,你们应当乐观、微笑、不要去想这场灾祸,而应勇于前行.他们带去玩具,带去糖果,带去信心,希望换来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微笑.
而另一些白衣天使,却告诉我们的孩子们,哭吧,尽情的哭泣吧,把你们对妈妈的思念,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丧失家园的悲痛都宣泄出来.他们带去手帕,带去肩膀,带去同情,希望看到孩子们最无所保留而淋漓尽致的哭泣.
那么,我们的孩子们,究竟该哭泣,还是微笑呢?
盛行的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的心理能够带来积极的行为,而积极的行为换来积极的人生.确实如此,有时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的态度,由于微笑,我们确实会感到更多的欢乐;就算没有伤心的故事,痛哭一场也会让我们感到悲从中来.所以,奉行积极心理学的医者们,鼓励孩子们忘却伤悲,勇敢的微笑,只有微笑,才能换来美好的未来.
而古老却经典的精神分析流派,却一直强调各种精神疾病来源于痛苦的过分压抑与固着.当人们遇见悲痛,却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将其充分表达而压抑到潜意识当中去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压抑成分的逐渐累积,便固着在心中,最终导致各种神经症的发生.所以,信奉精神分析流派的学者一定鼓励孩子们尽情的释放悲伤,千万不要将应激带来的巨大伤害潜伏在自己的心里.也确实,当面对这些无辜的孩子,我们害怕的不是那些又哭又闹的面庞,而是那些看似若无其事的个体,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得知他们将伤痛摆在了哪里,但无论在哪里,一定是最深、最柔软、而又终将在某一天以一种无法确凿的方式爆发的地方.
积极心理学也好、精神分析流派也罢,也许他们都没有错,截然相反的救治模式,也许反应了心理学目前发展的不成熟性,这种不成熟又来源于心理世界的异常复杂与不可触摸.如果以我一家之辞,我更愿意看到我们的孩子们,在第一时间将所有的悲怨发泄出来,将痛苦的能量完全的释放出来,这是积极的前提,这样才能够轻松的上路,才能无所隐忧的振作起来.毕竟,我们要的积极,不是孩子们做给我们看的一时之快,而是在掏空所有的不理解与不接受之后,看待自己的人生时,那一种真正洒脱的面对.
5.12.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我们永远惦念着我们的孩子们,但愿用我们永远不忘的关怀,能够换取孩子们对伤害永恒的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