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一名男子在绵阳闹市跳楼殒命

作者:海蓝春心理工作室 浏览: 发布时间:11/01/19
12月10日,一名男子在绵阳闹市跳楼殒命
专家指出:援助第二次心理地震的工作更为艰巨
12月10日深夜,2011春晚直播,《天府早报》首席记者党先生在给纽约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理事长邓明昱博士的邮件中提到:"确切获悉绵阳又有人跳楼自杀了.详情调查中hh".次日,党先生到现场作了艰难的调查,得到了如下情况.
12月10日接近17时,一男子在绵阳市中心医院门诊大楼4楼飞身而下,当场气绝hh
据目击者、北川中学一教师描述,该男子大约三四十岁.
据一知情人透露,该男子试图跳楼时,绵阳市中心医院迅速报警.警察立即赶来,看见该男子站在窗台欲跳.警察一边安抚他情绪,一边迅速在底下铺设棕垫等待气垫床的到来.消防带着气垫床很快赶到,但该男子未等铺设好即纵身跳下hh
现场一些市民猜测:门诊大楼4楼没有门诊,只有化验室和其它非医疗科室.他是否在化验室拿到自己身患绝症报告?要不是该男子和院方产生什么严重医患纠纷,才导致他情绪失控?
据悉,该男子当日下午在妻子陪同下进入绵阳市中心医院门诊大楼.事发后,他妻子很快被警察带走.
采访绵阳中心医院相关医生,一句话:找院宣传科.院宣传科也是一句话,找市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更简捷:找警方. 当地警方理由很充分:在侦案件,不便透露hh
抗震救灾期间,这个医院是绵阳极重灾区的主力救治医院.
这个医院地处绵阳闹市.门诊大楼前有一个花园.花园周围许多做生意的人当时目睹惨案.
也有民间猜测其跳楼原因,是不满当地政府最近出台的一项针对地震伤员政策.这个政策大概内容是:12月底前,在全市各家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伤员,都必须出院回到原地进行康复疗养.
还有一种说法是,该男子是绵阳九院的hh
又有网友提供:通过询问得知,该男子系海天公司职工,姓名赵学亮,40岁左右.经医院微机查询,该男子于今日下午3点37分挂了内科普诊号(未就诊),4点10分挂了神经内科专科号,该男子诉失眠、心慌,医生给其开具心电图、心理测试检查,但未去做检查.
有关详细情况,记者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根据报导, 这是四川灾区最近两个多月来,继北川县政府官员董玉飞自缢身亡、都江堰受灾伤员罗桂琼跳楼自杀、北川擂鼓镇村民杨俊杀妻后自戕、绵阳市政府官员何宗华跳楼自杀、北川邓家海光村村民朱华会上吊自杀后发生的第六起自杀事件.
一位网友给党先生留言:作为灾民,我理解老党的标语:"一场地震,生死两难".活着累,灾民活着更累,累倒了,大家别责备.
另一位网友给邓博士留言:邓博士:您好!我是四川重灾区的一位中学老师,也一度从事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地震过后,尤其是地震过去的三个月之后,我发觉自己的心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障碍.虽然咨询了很多老师,但效果甚微.目前,我还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但对人生及一切,都持非常消极的态度.今天无意看到您的博客,我觉得自己在今后的某一天也有可能走上一条生命的不归路.在这里,我渴求得到您的帮助.(邓博士已回复,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12月11日,邓博士即与绵阳市的精神卫生医师、心理咨询师联系.他提出:为了有效地预防自杀,建议目前先对绵阳市的医护人员进行心理急诊技术训练.培训内容,包括对各种心理危机症状的识别、简易的筛查量表使用,心理危机干预的简易技术.同时也对绵阳的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教师等进行上述培训. 这样,可以建立一批非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骨干队伍,开发社会力量.
邓明昱博士认为:大灾以后出现个别的自杀事件,是在所难免的,我们没有必要掩盖这些事实.他再次强调:灾后各种心理障碍引起的自杀风险已逼近灾区!这决不是骇人听闻.关键的问题是,要在灾区普及预防自杀的知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心理康复的工作.
邓博士还就台湾921地震和四川512地震进行了对比分析.
1999 年9月21日在台湾南投县集集镇发生7.6级大地震.该地震造成2415人死亡、11306人受伤、29人失踪.地震一年后,台湾医界调查发现,地震失亲灾民有4%具有强烈的自杀倾向,一般灾民至今还有1%想轻生.台湾官方震灾重建委员会透露,"9.21地震至今最少与100起自杀案件有关".南投县埔里镇基督教医院资料显示,该院平均每月有20个自杀送医记录;埔里范围内倾向自杀灾民多达1000多人.南投县草屯疗养院副院长郑若瑟说,自"9.21"至2001年6月,该院接获210例自杀个案,其中已有35人死亡;草屯等6个乡镇也有700多人想自杀.南投心理卫生中心受理个案显示,2003年一整年自杀通报555件,自杀数503件,2004年上半年通报高达324件,自杀数292件.
这次四川512大地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授权发布: 截至9月11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6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这些数字是台湾912大地震的30倍左右.因此,预防自杀,援助第二次的心理地震的工作更为艰巨.
在地震灾区,要开展持续的心理援助和心理教育.一般而言,灾区精神卫生机构的重点是关注那些受了伤、或者有亲人逝世的民众,这个人群大概占到20-30%,必须继续跟踪.但是更重要的是,地震灾区还有70-80%相对状态好的人,他们还没有受到任何的心理援助和心理教育.虽然他们的出现心理障碍和自杀危机的概率很小,但是他们的基数巨大,更加需要支持.我们要更多地引导他们如何重新面对生活,要鼓励他们抒发在地震后压抑下来的情绪.不要再一味地要求他们坚强,要给他们一个情绪抒发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