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谈春晚

作者:海蓝春心理工作室 浏览: 发布时间:11/02/06
我为"春晚"叫屈!
最近几年,关于春晚的话题越来越多,但比起十多年前,现在的关注似乎多了些批评和埋怨,有些观众甚至大动肝火,已经开始嚷嚷"停办春晚".对于此类说法,我有一点不同意见.
毋庸置疑,二十多年前"春晚"登临中央电视台的时候,成为全国人民津津乐道的一件大事,也给"久旱逢甘霖"的中国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惊喜.此后,除夕夜守在电视旁收看"春晚"成了中国老百姓年夜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一年年下来,我们就能发现,批评之声渐渐增多,很多人说,"春晚"成了年夜饭大餐座上的"一块鸡肋".说实话,对于这种说法,我本人非常不以为然,我认为,"春晚"和中国经济一样,也在节节攀升.
当然,批评之声并非空穴来风,但是,即便事出有因,做为广大对"春晚"寄予厚望的观众来说,我们也应该理智的、辩证的看问题,我们应该认真的思考一下,"春晚"真的在退步吗?"春晚"真的就是"一块鸡肋"吗?如果你思考了,如果你辩证的看问题了,我想,你的答案也许会和我一样.
八十年代初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得以落实的一个时期,而在八十年代之前,对于综艺节目,全国观众别说看了,可能听到的也不多,因为那是一个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和文化艺术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发展,这时候,一台前所未闻的"春晚"无疑给了广大观众一个惊喜,在没有任何参照物的情况下,观众们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一台完美无缺的除夕文艺大餐.我们在兴奋中,在笑声中,很自然的丢失了对文艺节目基本的评判(那时,可能我们的观众也没有挑剔、评判的细胞吧).
八三年以后,"春晚"得以每年除夕和观众见面,看得多了,自然就有些腻味了,就也开始评头论足了,不管对与错,发表自己对"春晚"的看法,其实也成了很多观众得以炫耀的噱头了.所以,对于"春晚"的批评,我认为主要是彰显了现代人张扬的个性,节目质量的好与次,2011央视元宵晚会直播,并不能因此一锤定音.
对于"春晚"批评之声愈来愈响的这一现象,我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的.
1、现代人生活、娱乐、休闲的方式增多.现在综合文艺节目增多的是一个主要因素,不说栏目丰富、缤纷的电视台文化大餐不断,单就现在的各种体育赛事,就有名目繁多的足球宝贝、篮球宝贝等等现场助兴,地方单位或者政府在企业庆典,什么世博会、广交会等等庆祝活动中,更把众多明星拉来捧场助兴.这一方面导致了观众对文艺节目司空见惯,也使观众对名人的神秘感有所消退,对于期待之中的"春晚"自然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2、网络时代是另一个主要因素.
网络从神秘过渡到平凡的过程,就是人们视野开阔的过程,由于网络的异彩纷呈,各种中外文艺节目、奇人轶事、世界政治态势、明星花边新闻断送了很多观众对"春晚"的美好情愫,把时间逗留在电脑上的人慢慢增多,电视人群正在相应减少,由于存在冲突,部分人群开始排斥电视以及电视节目.
3、观众对"春晚"的多样性和局限性没有最基本的认识.
"春晚"是中央电视台代表国家向全世界华人拜年的一个窗口,由于这一特殊原因,导致了"春晚"不会像地方电视台一样,只注重娱乐而缺乏内涵.我们在地方电视台可以编排本地观众喜欢的,比较单一的纯文艺节目,而中央电视台却要送上56个民族的,包括海内外华人、华侨,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等观众喜欢的节目,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源使这一历史使命不容改变.另外,"春晚"也要注重涵盖、诠释、褒扬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建设祖国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包括军人、学生、城市环卫、交通、公安hh..等等;同时,社会在发展,年轻的一代的成长,出现了新的流行,总用回忆的情结,导致了观众对在新旧文化上欣赏的迷茫.我想这么大的需要各方兼顾、新旧兼顾的一个系统工程不是3、4个小时就能尽数诠释的.所以,对于诸如"春晚叫停"、"春晚节目太差"、"春晚缺乏吸引力"的众多评论者,我想非常诚恳地说:现在的春晚并不差,差得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素质和我们"唯我独尊"、"唯我快乐"的自私自利观念.
前两天看博客,有人对"春晚"的评论中,大言不惭的说"中央台春晚导演下课,我来导".本人不知该君何德何能,但我想,2011元宵晚会节目单,该君是不是应该先除除口臭,吃个"绿箭"如何!?
2007年的"春晚"又过去了,如果幸运的话,我们还有2008、2009hh.的"春晚"等我们欣赏和感受,我想,广大的观众应该成熟到可以站在中央电视台面对近二十亿炎黄子孙的角度上,再畅谈您的批评和建议吧!
总之,对于"春晚"目前遭受的种种非议,我认为是极端的、是不公平的.所以,我有必要为"春晚"叫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