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一个咨询,是两个人一起来.要感谢她们,我头次尝试这种互为朋友式关系的咨询者.如果今后有可能,咨询者认同的话,我将让我带的实习咨询师来旁听咨询全过程.我期待能有某个咨询者能为我的教学提供方便之门,为咨询师的成长提供点贡献.
咨询内容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驳论,这突然让我想起一个教育孩子的问题.低龄儿童教育,需要父母提供准确的信息.孩子要接收到的是明确,不要经常出现变故的理念.比如:母亲教育孩子捡到东西要交公,而自己却捡到钱包自己留下,如果孩子看见了,那么母亲的这则教育就注定彻头彻尾失败.我们不谈公德只淡心理,其实好多家长都无意识地扮演着"自打耳光"的角色.比如,母亲说孩子洗完脸要把毛巾放回,于是顺手就把乱丢的毛巾放回去了;孩子每次犯规,母亲每次教导,每次帮孩子放回毛巾.这个循环,让孩子感受不到母亲的教育,毛巾依然乱丢.母亲提供给孩子的信息不明确,孩子体验不到乱丢毛巾带来的任何后果,体验不到错在哪里.
做过几个类似的案例,某女咨询者询问老公总是对她暴力,我询问她的应对之策,她说跑,然后过几天就自己回来了;某女咨询者咨询老公在家专横跋扈,把自己像管孩子一样管着,不许见男性,不许有个人活动的机会.我问她的应对之策,她说吵架,然后就不了了之,乖乖听老公的话,不见男性,没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以上两个案例,如同那个教育孩子包办到底的母亲,犯了传递信息不明确的问题.如果第一次被老公打,就很明确告诉他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自己的底线,而不是任其不了了之的话,当事者不会不断地遭受暴力.因为,老公体会不到她跑出家门的真正意义,因为他不费吹灰之力,老婆就自己回来了.于是,老公就会想,反正我打完了,她跑出去,过两天自己也要回来,那我还怕什么呢?于是可怕的事情,接踵发生......
陷入到心理问题的咨询者,大都不够清醒.或者抱有侥幸的心理期盼下次的不同,或者是将问题听之任之.一句话概括就是---行不通的方式反复用.这种固执很可怕的,意味着面对问题,不积极找原因,做改变,而是等待问题自己发生变化,这是妄想.世间的事情,通常都是争取来的,别期待问题会自己变化.有人认为家庭的问题都是对方的,事业的发展才是自己的.错,家庭的地位是自己争取的,事业的成功也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我们通常很容易陷入自我经验中不能自拔.明摆着的痛苦,被施于暴力等等却宁愿忍受.这让我曾经费解过,如果解释,那就是不够自信.神经症患者大多愿意"享受"自己的痛苦,不愿走出(别看他表现的痛苦),是因为他们认为采取新的生活方式更恐怖,不相信自己能够适应.至少痛苦的现在,是自己熟悉的,自己能忍受,就期待忍受一天,妄想明天会更好.但通常神经症不治疗,都将恶化,明天不会比今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