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心理学定律---(二)

作者:海蓝春心理工作室 浏览: 发布时间:10/11/19
6、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另外,有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7、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8、证人的记忆
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惊讶.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决定对这一结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了考察证人的证词是否有特别的东西,他们将证人的记忆与对一般知识的记忆进行了比较.他们让被试看一个简短的录象,是关于一个女孩被绑架的案件.第二天,让被试回答一些有关录象里内容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说出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后做再认记忆测验.接下来,使用同样的方法,内容是从百科全书和通俗读物中选出的一般知识问题.和以前发生的一样,珀费可特和豪林斯也发现,在证人回忆的精确性上,那些对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实际上并不比那些没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对于一般知识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信心高的人回忆成绩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因此,倾向于修改他们对于信心量表的测验结果.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它有公认的正确答案,被试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们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问题上是否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一点.但是,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例如,从总体上讲,他们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别人在记忆事件中的参与者头发颜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9、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10、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1)当外部的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4)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5)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时;(6)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